(声明: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,为了保护患者隐私,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)
摘要:患儿男,5岁,足月顺产,出生后生长发育正常,2岁时只会说“爸爸、妈妈”,叫他名字也没有反应,也不喜欢玩具,也不能与人交流,刚开始家长以为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,就经常带他出去锻炼,可孩子仍然没有好转,这才引起重视,带孩子到当地医院就诊,完善相关检查(具体不详)后,被诊断为“孤独症”,接受了2个月的治疗,但患儿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,家长便带着孩子来到我院就诊。在我院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4个月左右后,患儿社交能力、言能力较前明显提升,可主动与人交流,对外界的环境有反应。
【基本信息】男、5岁
【疾病类型】孤独症谱系障碍:儿童孤独症
【就诊医院】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
【就诊时间】2021年2月
【治疗方案】综合康复治疗:营养神经、言语训练、作业疗法、感觉统合训练、行为矫正训练、手功能训练、场效应、听力整合、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、引导式教育等
【治疗周期】康复训练4月余,出院后长期在家坚持训练并定期随访
【治疗效果】治疗期间患儿症状缓慢好转,住院治疗4个月后对患儿进行了再次评估,发现孩子社交能力、言能力较前明显提升,可主动与人交流,对外界的环境有反应
一、初次面诊
第一次看到患儿是在门诊,那时他刚满5岁,由妈妈牵着进入诊室,我观察了一下患儿,发现他表情很淡漠,对周围环境一点也不在意,我问他问题,或是叫他名字,他都没有反应,也不看我。随后我询问患儿妈妈怎么回事,孩子这样多久了,患儿妈妈告诉我孩子出生后还很正常,和同龄孩子一样,只是学说话晚一些,就没有重视。但2岁时孩子还只会说“爸爸、妈妈”,叫他名字也没有反应,也不喜欢玩具,也不能与人交流,刚开始以为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,就经常带他出去锻炼,可孩子仍然没有好转,这才引起重视,带孩子到当地医院就诊,完善相关检查(具体不详)后,被诊断为“孤独症”,接受了2个月的治疗,但患儿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,家长便带着孩子来到我院就诊。
考虑到患儿病情较为严重,需要完善的检查很多,治疗周期也较长,于是我建议患儿进行住院治疗,患儿家属同意。
二、治疗经过
患儿办理入院后,我为他完善了《0-6岁儿童发育检查报告》、《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》、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》等检查,其中《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(ABC)》提示孩子与人交往困难,运用语言能力差,存在认知障碍,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》得分为33分,说明孩子有轻度孤独症征象。
综合考虑后,我决定予以患儿综合性治疗,具体方案包括:1.注射腺苷钴胺加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以营养神经、促进受损神经恢复,2.言语训练、作业疗法、感觉统合训练、行为矫正训练、手功能训练、场效应、听力整合、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、引导式教育等综合康复治疗。
三、治疗效果
治疗期间患儿症状缓慢好转,住院治疗4个月后对患儿进行了再次评估,发现孩子社交能力、言能力较前明显提升,可主动与人交流,对外界的环境有反应,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,表情也变得丰富,复查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分数降低,发育检查报告评分提高
,说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,遂予以办理出院,嘱患儿父母回家进行康复训练,并定期复查。
四、注意事项
1、正确看待疾病,对孩子充满耐心,要坚持治疗,不可稍微好转就停止治疗,要做好长期“战斗”准备,重视孩子的改变,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发展。
2、多与孩子交流,建立亲子依恋和情感联系,同时多带孩子参加各种锻炼,让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玩耍、交往和学习,使其个性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。
3、鼓励患儿自主完善日常活动,并督促其进行生活自理、社交等技能训练,科学制定患儿饮食,增强患儿体质,促进发育。
五、个人感悟
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性疾病,病因目前不明,可能与遗传、外界环境、生活经历有关,患儿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、交流障碍、对外界环境兴趣下降以及动作刻板等症状,预后主要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,因此各位家长需要引起重视,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,不可像本例患儿家长一样,孩子2岁左右就表现出了明显的症状,但家长以为是性格内向引起的,导致病情逐渐加重,治疗难度加大。
那么要如何才能分辨孩子是性格内向,还是早期孤独症表现呢?其实很简单,性格内向的孩子有可能也会不爱说话,但对父母、亲近人的指令能作出反应,也会依赖亲近的人,但孤独症患儿则不会,就如本例患儿,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,也不会依赖亲近的人,甚至对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感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