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常规概况
- 检查部位:上肢
- 就诊科室:内科,外科,妇产科,儿科
- 检查类别:血液
- 是否空腹:否
- 检查时间:20-30分钟
- 检查费用:40-60元
血常规 -检查介绍
属于常规的血液检测,由于取材便捷,能反映患者的身体状态,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。血液常规检测项目常见有红细胞计数、白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测定、血小板计数、中性粒细胞(绝对值与百分比)、单核细胞(绝对值与百分比)、淋巴细胞(绝对值与百分比)、嗜酸性粒细胞(绝对值与百分比)、嗜碱性粒细胞(绝对值与百分比)、血细胞比容测定、平均红细胞容积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、血小板平均容积、血小板分布宽度等。
血常规 -检查过程
医生开具血常规化验单,患者直接前往检验科窗口排队,等待叫号后到抽血化验窗口准备抽血,一般抽取2-3毫升左右血液,抽取化验后,按照约定时间自行前往化验室拿纸质报告单,或者在检验报告打印机,自行打印血常规报告。
血常规-正常值
一、红细胞计数(RBC):男性4.0~5.5x10^12/L、女性(3.5~5.0)x10^12/L;血红蛋白(HGB):男性120~160g/L、女性110~150g/L、新生儿170~200g/L;血细胞比容(HCT):男性(0.467±0.039)L/L、女性(0.421±0.054)L/L;
平均红细胞容积(MCV)80-100fl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(MCH)手工法27-31pg、血细胞分析仪法27-34pg;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(MCHC)32%-36%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(RDW)11.5%-14.5%。
二、白细胞计数(WBC):成人(4.0~10.0)x10^9/L、新生儿(15.0~20.0)x10^9/L、6月龄至2岁(11.0~12.0)x10^9/L;
中性粒细胞(NEUT%)50%-70%;中性分叶核粒细胞:绝对值(2.0~7.0)x10^9/L;中性杆状核粒细胞:绝对值(0.04~0.05)x10^9/L;
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(EO%)0.5%-5%、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(EO#)0.05~0.5x10^9/L;
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(BASO%)0-1%、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((BASO#)0.04~0.05x10^9/L;
淋巴细胞百分比(LYMPH%)20%-40%、淋巴细胞绝对值(LYMPH#)0.8~4.0X10^9/L;
单核细胞百分比(MONO%)3%-8%、单核细胞绝对值(MONO#)0.12~0.8x10^9/L。
三、血小板计数(PLT)(100-300)X10^9/L、血小板平均容积(MPV)7-11fl、血小板分布宽度(PDW)15%-17%。
检测以上数值不同医院,由于设备不同,检测数值可能会存在偏差。
血常规 -指数解读
一、根据贫血轻重程度分为以下几类
轻度贫血:血红蛋白>90血红蛋白g/L;
中度贫血:血红蛋白60g/L-90g/L;
重度贫血:血红蛋白30g/L-59g/L;
极重度贫血:血红蛋白<30g/L。
二、根据WHO指定的标准为基础,在海平面地区,血红蛋白低于下述水平则诊断为贫血
6个月到小于6岁儿童110g/L;6~14岁儿童120g/L;孕妇110g/L;成年女性120g/L;成年男性130g/L。
三、血细胞比容(HCT)>0.80时,提示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能性大。
四、平均红细胞体积(MCV)
>100fl属于大细胞性贫血;
80-100fl属于正细胞性贫血;
<80fl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。
五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(MCH)
>34pg属于大细胞性贫血;
27~34pg属于正细胞性贫血;
<27pg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。
六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(MCHC)
320~360g/L属于正细胞性贫血、大细胞性贫血、单纯小细胞性贫血;
<320g/L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
一、红细胞计数(RBC)
升高:生理性现象,如胎儿、新生儿以及居住在高原环境的居民;病理性升高多见于重度烧伤、尿崩症、红细胞增多症、阻塞性肺气肿、肿瘤疾病如子宫肌瘤、卵巢癌、肝癌、多囊肾等。
减少:生理性现象,如婴幼儿、部分青春期儿童、妊娠后期以及少部分老年人群;病理性减低多见于红细胞生成减少,如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白血病、缺铁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等;红细胞破坏增多,多见于地中海贫血、溶血病、大面积烧伤、溶血性贫血等;红细胞丢失过多,见于消化道出血、宫外孕、脾破裂、出血性疾病、疟疾等。
二、血红蛋白(Hb或HGB)
生理性减少:多见于婴幼儿、青春期儿童以及妊娠后期。
病理性升高:重度腹泻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肿瘤等。
病理性减少:重大创伤、上消化道出血、脾破裂、寄生虫病、地中海贫血、疟疾、慢性失血性贫血、ABO溶血病等。
三、血细胞比容(HCT)
升高:见于严重呕吐、腹泻、大面积烧伤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、重度脱水等。
减少:主要见于不同类型的贫血。
四、平均红细胞体积(MCV)
升高:生理性升高如新生儿、妊娠、服用激素药;病理性升高如肝脏疾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巨幼细胞贫血、恶性贫血等。
降低:生理性现象见于婴儿出生半年内出现降低;病理性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、海洋性贫血、肝脏疾病、尿毒症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。
五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(MCH)
升高:生理性现象如新生儿、妊娠、服用激素药;病理性升高如肝脏疾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巨幼细胞贫血、恶性贫血等。
降低:生理性现象见于婴儿出生半年内出现降低;病理性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、海洋性贫血、肝脏疾病、尿毒症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。
六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(MCHC)
升高:生理性升高如新生儿、妊娠、服用激素药;病理性升高如肝脏疾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巨幼细胞贫血、溶血性贫血等。
降低:生理性现象见于婴儿出生半年内出现降低;病理性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、海洋性贫血、骨髓病性贫血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。
七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(RDW)
其临床意义,需要与平均红细胞体积(MCV)相结合进行分析。
RDW在正常值范围时,结合MCV可出现以下三种情况,MCV减少多见于(轻度)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,MCV升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溶血性贫血,MCV正常见于慢性失血、脾脏切除术后。
RDW升高时,结合MCV可出现以下三种情况,MCV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,MCV升高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巨幼细胞性贫血、维生素B12缺乏症,MCV正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红细胞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等。
八、白细胞计数(WBC)
生理性升高:饱餐、运动、妊娠、精神刺激;
病理性升高: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菌感染,病毒感染、支气管肺炎、急性溶血、寄生虫病、疟疾、白血病等;
病理性减少:伤寒、水痘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病毒性肝炎、放疗、化疗等。
九、中性粒细胞(绝对值、百分比)
升高:生理性因素如分娩、饱餐、温差大等;病理性因素如细菌感染、急性创伤大出血、中毒、血液系统疾病、败血症、恶性肿瘤等。
减少: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、工业以及药用化学物质、免疫系统疾病、淋巴瘤、肝硬化等。
十、嗜酸性粒细胞(绝对值、百分比)
升高:最常见为过敏反应的疾病,如食物、药物过敏、哮喘、荨麻疹,还见于寄生虫病、湿疹、银屑病、慢性白血病、多发性骨髓瘤、猩红热、风湿性疾病等。
减少:可见于手术、烧伤的应激状态、长时间应用激素药,以及伤寒等疾病,但对于临床诊断意义不大。
十一、嗜碱性粒细胞(绝对值、百分比)
升高:超敏反应所导致的疾病如药物、关节炎,肿瘤疾病、结核、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等。
减少:无临床意义。
十二、淋巴细胞(绝对值、百分比)
生理性升高:儿童时期淋巴细胞较高,属于生理性现象。
病理性升高:感染性疾病如出血热、病毒感染、风疹、结核,寄生虫病、药物过敏、输血、移植排斥反应、淋巴瘤等。
病理性降低:常见于应用生物烷化剂如卡莫司丁、环磷酰胺等,激素类药如泼尼松,以及免疫缺陷病均可导致淋巴细胞降低。
十三、单核细胞(绝对值、百分比)
生理性升高:多见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儿以及儿童。
病理性升高:单核细胞白血病、感染性心内膜炎、疟疾、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、肺结核(活动期)等。
病理性减少:可出现于毛发状细胞白血病,呈现减少,但其临床意义不大。
十四、血小板计数(PLT)
减少:生理性现象如月经周期、新生儿等;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;还可由血小板破坏或消耗所致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风疹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淋巴瘤、上呼吸道感染等;分布异常如肝脾肿大、大量输血等。
升高:生理性现象如饱餐、大量运动可呈现一过性升高;原发性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、慢性髓系白血病等;反应性增多则多见于肿瘤、急性感染等。
十五、血小板平均容积(MPV)
增多:血小板破坏后骨髓代偿性增长、造血功能恢复等;
减少:造血功能不良、白血病、造血功能衰竭等。
十六、血小板分布宽度(PDW)
升高:巨幼细胞性贫血、慢性髓系白血病、脾切除、急性髓系白血病、血栓性疾病等;
减少:提示血小板的均一性高。
抽血前一天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影响检验结果;
抽血当天避免穿袖口过紧的衣服,建议穿宽松上衣以便抽血;
抽血过程中根据护士指示,患者握紧拳头可充分显露静脉,便于抽血采样;
抽血后请用棉签按压抽血部位5分钟左右。
通常情况下,并无绝对不宜人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