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声明: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,为了保护患者隐私,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)
摘要:患者主要是因为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、吞咽困难、恶心、呕吐及腹痛等临床症状前来就诊,病理镜检发现梭形细胞瘤,瘤细胞丰富,部分肿瘤细胞呈编织状排列,细胞核杆状,有异型,最终被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细胞瘤。经过科室病例讨论,最终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伊马替尼进行治疗。
【基本信息】男,67岁
【疾病类型】胃肠道间质细胞瘤
【就诊医院】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
【就诊时间】2021年6月
【治疗方案】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伊马替尼进行治疗
【治疗周期】住院治疗4周
【治疗效果】治疗过程无相关副反应,耐受性较好,经过相关治疗,患者病情有所缓解
一、 初次面诊
2021年6月,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老年男性患者,他的主要表现是无明显诱因出现了腹部不适及黑便或呕血,同时伴有腹部包块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及吞咽困难等。
了解患者病情后,我先安排他做了超声检查,检查发现其左上腹见异常中等回声包块,边界清,有包膜,光点粗,分布不均,同时安排腹部CT平扫及增强报告:患者左腹部可见巨大肿块影,密度均匀,边缘清晰,上达胃脾间,下至盆腔上方,外侧紧靠左腹壁,与腹壁分界欠清晰,内侧达腹中线;增强扫描示胃窦部外壁发现类圆形稍高密度肿块影,边缘光滑。
(CT:胃窦部外壁发现类圆形稍高密度肿块影,边缘光滑)
综上所述,初步考虑患者为胃肠道间质细胞瘤。在经过患者同意后,最终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相关检查。
二、治疗经过
患者入院后随即完善相关检查,由于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包块、恶心、呕吐及腹痛,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:(左上腹部)梭形细胞肿瘤,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倾向于胃肠道外的间质瘤,可见异常肿块,侵袭的危险性为高度。综上,确诊患者为胃肠道间质细胞瘤。
通过我科室病例讨论,对患者情况综合考评,最终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伊马替尼进行治疗,来缓解患者症状。但食用伊马替尼治疗期间,有可能会引发 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等不良反应,因此嘱咐患者及家属加强监护。
三、治疗效果
患者就诊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部包块及吞咽困难等,因此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伊马替尼进行治疗。在我的科学化治疗和护士的精心护理下,药物治疗过程相对较顺利,住院治疗4周,复查CT,结果提示:原来病灶部位明显缩小,遂同意患者家属办理出院。
出院后随访6个月,患者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相关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,腹痛及腹部包块的现象减轻,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。
四、注意事项
1、患者在日常生活饮食中,应保证营养均衡,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,还有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,尽量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的食用。
2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不宜参加剧烈运动,待病情恢复稳定后,可适当进行强度较低的运动,来增强患者免疫力。
3、定期复查,前期一般每1、3、6、12个月复查一次,后期可每6~12个月复查一次。
五、个人感悟
胃肠道间质瘤(GIST)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,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.0%~3.0%,较为少见。一般来讲该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,主要发生于网膜和肠系膜。
根据文献研究报道,对于GIST患者,一般根据患者病史、超声和CT等影像检查及病理学检测,基本可以确诊GIST。
确诊后,可以和本次就诊患者一样使用伊马替尼治疗,伊马替尼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,其对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相关症状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,而且安全性较高。像本例患者在我指导下规律使用药物,治疗过程中无相关不良反应,随访过程中,患者整体情况良好,未见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