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革热病毒属于乙类传染病,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。临床上以高热、皮疹、出血倾向等为主要特征,病程中可伴发多器官损害。
1、流行病学:登革热全年均可发病,但以夏秋季为主,多见于20-40岁人群。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,即DENV-1、DENV-2、DENV-3和DENV-4,其中以DENV-2和DENV-3最为常见;
2、临床表现:登革热潜伏期为5-9天,多数患者症状较轻,表现为发热、头痛、肌肉酸痛、咽痛等。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较快,出现休克、脑膜炎或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。重症登革热的病死率较高,可达1%-5%;
3、诊断:登革热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即可作出初步诊断。如果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,淋巴细胞比例升高,则基本可以确诊;
4、治疗: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主要是对症治疗。如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烧药;若出现休克症状,则需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。
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蚊灭蚊,避免去蚊虫较多的地方,并且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