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吃馒头、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食物者,更容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。“也就是说,胰岛素分泌与血糖浓度之间的不匹配,导致了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生。”潘长玉说。
除了反应性低血糖,糖尿病前期患者常见症状还有肥胖,尤其是腹型肥胖。“不过,糖尿病前期症状往往不明显,所以我们更希望大家关注导致糖尿病的各种危险因素。”潘长玉强调。
潘长玉说,确诊糖尿病前期,唯一的方法就是糖耐量试验,即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,定时检测血中葡萄糖水平。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人,而又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,即为糖尿病前期。
空腹血糖不高别盲目乐观 还应筛查口服糖耐量试验
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,正常人的血糖应该是空腹血糖<6.1毫摩尔/升,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血糖<7.8毫摩尔/升;如果空腹血糖≥7.0毫摩尔/升,或口服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浆血糖≥11.1毫摩尔/升可诊断为糖尿病。
{page}由此可见,在正常血糖水平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尚有一段距离。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属于“糖尿病前期”。
因此,“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高枕无忧了”的看法是错误的。大量研究显示,如果忽略了餐后血糖,仅检查空腹血糖可能会有一半左右血糖异常的患者漏诊。所以,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,仅筛查空腹血糖远远不够,应同时做口服糖耐量试验。
根据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》(2004年版),应该参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:1.年龄≥45岁,超重或肥胖,以往曾有血糖异常史;2.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;3.血脂异常者;4.患高血压和(或)心脑血管疾病者;5.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,有妊娠糖尿病史者,曾分娩体重大于4公斤婴儿者,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,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;6.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者;7.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,如糖皮质激素、利尿剂等。
上述人群筛查后,如果糖耐量检查结果正常,应在一年后复查;如果检查结果为糖尿病,则应立即开始治疗;若检查结果属于糖尿病前期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甚至药物干预。
糖尿病前期怎么治
研究表明,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,能有效阻止病情向糖尿病进展。
生活方式的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,一是控制饮食,二是适当运动。控制饮食的关键是少吃碳水化合物。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过多,既容易发胖,也容易引起血糖升高,进而导致反应性低血糖。此外,少食多餐、规律进食也很重要。适当运动就是要通过慢跑、爬山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轻中度有氧健身方式控制体重,因为肥胖者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。
{page}在控制生活方式的同时,患者应自我监控病情,一是定期测量体重,计算体质指数;二是定期监测餐后血糖浓度。每隔3个月到半年,患者应拿着监测结果前往医院随诊。
对难以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而言,应该予以药物干预。目前研究证明,二甲双胍、阿卡波糖、罗格列酮都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有效。我国目前获批用于糖尿病前期的,只有阿卡波糖,它可以在肠道内阻止食物分解为葡萄糖,从而降低餐后血糖。
服用阿卡波糖时,应在餐前吞服,或跟第一口饭同时嚼服。服药后一旦停药,病情可能会反复。因此,用药可能是长期的。需注意的是,药物治疗的同时,还应努力控制生活方式并监测病情。不要以为有了药物做“保护伞”,就可以不管嘴和腿了。
(编辑:zct)